开屏策划|云南人把动物 “跳” 成非遗!原来老祖宗也“抄作业”!

高黎贡山 资料图
当晨光穿透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滇金丝猴的啼鸣与澜沧江的浪声唤醒了“动物王国”的一隅。从新闻报道中,我们知道,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中的投入是很大的。在当下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但保护好这些野外的“朋友”究竟有何意义?我们普通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中呢?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我们从云南先民偷师动物的故事说起,一起聊聊我们的野生动物朋友。
文化的源泉
我们为何要保护野生动物?是因为其有着深远的生态、经济、科学和文化意义。
在云南,先民在与自然的接触中,通过模仿动物,从野生动物的行为、动作等方面寻找灵感,形成了丰富的歌舞、仪式等文化。这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艺术再现,更蕴含着生态智慧与精神信仰。

•傣族孔雀舞、鱼舞、蝴蝶舞
不少人都为舞蹈家杨丽萍所表演的孔雀舞所倾倒,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通过模仿孔雀的优雅姿态,如“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等动作,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演时,舞者头戴金冠、身背孔雀道具,以象脚鼓、镲伴奏,形式涵盖独舞、双人舞及歌舞剧。

嘎巴(鱼舞) 图片据德宏史志
鱼舞,傣语叫“嘎巴”。表演者身上套鱼形道具起舞,通过柔美身段模仿鱼儿的游动,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戏水或与急流搏斗时的动作,形象生动逼真。

蝴蝶舞于2005年被临沧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据风情耿马
傣族蝴蝶舞由少女身穿蝴蝶衣在矮竹凳模仿蝴蝶动作,和着节奏明快的象脚鼓声翩翩起舞,步伐轻盈,舞姿优美。形象地表现了蝴蝶的特征,深受傣族群众喜爱。
•纳西族热美蹉(窝热热)

热美蹉被列为国家级非遗,被称为“活着的音乐化石”。 图片据云南发布
热美蹉是纳西族古老的集体歌舞,主要通过模仿动物声音与动作进行表演。通过高亢的女声模拟羊群鸣叫,男声以粗犷呼喊“窝热热”呼应,形成多声部原始音程。舞步豪迈有力,歌颂熊、狼、鸟等自然生灵。参与者围火踏歌,展现团结的生存信念。
•哈尼族莫蹉蹉

哈尼族传统舞蹈莫蹉蹉 红河州政府网
莫蹉蹉舞是哈尼族白那支系的传统舞蹈。男性通过动作模拟“老熊洗脸”“猴子掰苞谷”“老鹰叼小鸡”等场景,女性则手持棕扇模仿白鹇鸟,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舞者还会使用三叉、铜钱棒、砍刀等工具,舞蹈兼具肃穆与趣味,现发展为自娱与祭祀并存的表演形式。

哈尼族传统舞蹈莫蹉蹉 红河州政府网
•彝族老虎笙、披毡舞

资料图
“老虎笙”由接虎神、跳虎舞、驱鬼扫邪和送虎4部分组成。舞者披上毡装扮为虎,手脚和面部绘上虎纹,在老虎“头领”率领下,表演“老虎耙田”“老虎栽秧”等与生产劳作相关的一套舞蹈动作。此外,还有“大锣笙”和“小豹子笙”等,被称为彝族古傩仪(古时的祭祀活动)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活化石”。
披毡舞的舞者同样以披毡为道具,通过伸展、旋转等动作模仿鹰的翱翔与熊的雄壮,展现彝族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傣族孔雀舞 阮坤瑾 图
云南少数民族通过模仿动物的舞蹈与歌曲,不仅是对自然万物的艺术再现,更蕴含着生态智慧与精神信仰。从祭祀、丧葬到节庆自娱,动物模仿渗透于生活各层面,动物图腾成为凝聚族群认同的符号。
发明的灵感
除了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动物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优化了生存策略,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造灵感。随着科技发展,仿生学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可持续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甚至可能推动下一次技术革命。

上海海洋大学研制出的仿生鱼 视频截图
截至目前,人类已经从动物身上汲取灵感,创造出众多技术和发明,涵盖科技、建筑、医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莱特兄弟通过研究鸟类翅膀的结构和飞行姿态,设计了早期飞机的机翼和空气动力学原理。现代飞机机翼的“翼梢小翼”则模仿鹰类翅膀末端的上翘结构,减少湍流并节省燃油。
蝙蝠通过超声波回声定位的能力启发了人类发明雷达和声呐技术,用于探测障碍物或水下目标。
鲨鱼皮肤的微小鳞片(盾鳞)能减少水流阻力,这一结构被应用于泳衣(如鲨鱼皮泳衣)和飞机、潜艇的表面涂层。
蜜蜂的六边形蜂巢结构启发人类设计出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墙体(如蜂窝铝板)。
蜘蛛丝的强度是钢的5倍且具有弹性,科学家尝试通过基因工程合成类似材料,用于防弹衣、医疗缝合线等。
水蛭唾液中的抗凝血成分被提取并用于治疗血栓类疾病。
壁虎脚掌的纳米级绒毛结构(范德华力吸附)启发了可重复使用的超强黏合剂和攀爬机器人。
章鱼的柔软身体和触手动作被用于设计医疗机器人或救援机器人,能在狭小空间灵活移动。
企鹅流线型的身体和游泳方式被用于优化潜艇和船舶的外形设计,减少阻力。
座头鲸鳍状肢的凸起边缘能高效切割水流,模仿其结构的风力涡轮机叶片可提升20%的发电效率。
鱼群在游动中保持距离和协调的机制被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协同避障系统。
猫头鹰羽毛的特殊结构使其飞行时几乎无声,这一原理被用于设计低噪音无人机和风扇叶片。
变色龙的皮肤变色能力启发了动态伪装材料的研究,可能用于军事或可穿戴设备。
……

两栖仿生海龟机器人 图片据新华社
了解完这些,你是不是发现这些生活在野外的朋友,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与到保护中来
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珍稀动物种类和数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云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达385种,占全国总数的 56.12%。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8种:包括如滇金丝猴、亚洲象、云豹、绿孔雀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87种:如豹猫、白鹇、红腹角雉等。

滇金丝猴 图片据新华网
在云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绿孔雀、亚洲象等。其中,绿孔雀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也是我国野生雉类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被誉为“百鸟之王”“凤凰”图腾的原型。此外,还有云豹、独龙牛、花面狸、白点噪鹛、白腹锦鸡、赤狐等。

图片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那么,这些野生动物朋友都藏在大山里,我们普通人可以在保护他们方面做些什么呢?
1.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消费
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避免食用野味(如竹鼠、果子狸)。
2.支持生态友好型消费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购买一些对生态更为友好的产品。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
3.传承传统文化
云南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源于对动物的模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到这些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传播传统生态智慧。
4.紧急救助与举报
生活中,遇到涉嫌野生动物交易、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可以及时与森林公安等部门联系。
研究表明,当公民保护行动覆盖率达到15%时,濒危物种恢复速度可提升30%(《Nature》2024年研究)。
人类的下一项技术突破,可能就来自向野生动物的学习,或是它们的贡献。
你在昆明街头的一次环保选择,可能就会影响到怒江金丝猴的生存轨迹。
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在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延续贡献力量。
统筹 陈洁
开屏新闻综合云南日报、人民网、云南网、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严云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