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惠州推进市容环卫管理改革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37:00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为进一步激活改革氛围,鼓励基层改革探索,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开展基层典型改革案例征集工作,在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农村、文化、社会、民生、生态、党的建设等领域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惠州两个案例入围,其中推进市容环卫管理改革实现降本增效入选社会体制领域典型案例。

  2024年以来,惠州推行环卫一体化改革,优化整合多个部门职能,涉及惠城区11个乡镇(街道),通过“一把扫帚扫到底”,实现惠城中心区市容保洁一体统管、同城同标。在环卫工作质效提升的同时,成本投入却同步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一体化改革后,每年节省市、区两级财政资金9000多万元,预计3年可节省经费2.8亿元。

  制定地方性法规让城市容貌管理有法可依

  近年来,惠州在城市容貌管理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与标准,为提升城市“颜值”筑牢法治根基。

  《惠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出台,如同为城市容貌管理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明确部门职责,以及公用设施、建设工地、户外广告等的管理要求,以往在占道经营、跨市转移垃圾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模糊地带,如今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人员开展工作更加有章可循,城市容貌管理也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清洁车在清洗护栏。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与此同时,惠州印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筑废弃物跨县区平衡处置工作指引、违规处置建筑垃圾案件查处工作规程等,明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的核准流程、检查监管内容、违法行为查处等工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卫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惠州制定了公共区域环境卫生质量和管理地方性标准。这一标准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明确了道路清扫保洁及机械化作业、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公厕管理等市场化作业的综合定额标准。有了这把“尺子”,市容环卫工作不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质量要求,推动城市容貌管理向精准化、精细化迈进。

  “一把扫帚扫到底”破解“多头管理”积弊

  惠城区是惠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然而,中心区范围内环卫作业工作却由市、区两级7个部门共同管理。

  比如,一条主干道上,市环卫部门管路面路牙、市园林部门管绿化带、市公安部门管护栏、市交通部门管公交站台、市城管部门管“牛皮癣”、市民政部门管路名牌,而中心区的部分主次干道、所有内街小巷的环卫作业分别由市环卫部门和惠城区负责。

  “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容易造成“真空地带”,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时有发生,导致出现服务效率低、资源配置不高等问题。

  为此,惠州整合市、县两级环卫作业项目,把分散在交通、城管、市政园林等部门的保洁职能归集到市容环卫事务中心,实行兜底保洁、“一把扫帚扫到底”,推动管理模式从“多头粗放”向“统一精细”转变。

环卫工人在老城区打扫卫生。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我市建立清扫保洁服务项目规模化运营机制,以惠城区为试点,实施环卫一体化项目市场化服务,将保洁区域从32个标段压缩为江北、江南2个标段,公开招标选取第三方环卫保洁服务,将原来的12家公司精简至2家公司,实现“一个标段、一家公司、一套标准、一个作业时间”,环卫保洁质量显著提高,一体化改革后每年节省市、区两级财政资金9000多万元。

  创新设施共享模式解决垃圾运距过长难题

  惠城产生的部分生活垃圾,由惠阳环境园处理消化;博罗产生的部分生活垃圾,由惠州市生态环境园处理消化……2023年9月以来,惠州市创新探索垃圾处理共享模式,通过生活垃圾区域统筹设施共享,按照“等量置换、就近处理,跨区协同、适度补偿”思路,就近调配焚烧惠城、惠阳和博罗3个县(区)的生活垃圾,解决部分县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运距过长等问题,改革一年来已节省财政资金772万元。

惠州生态环境园内,工作人员在中央控制室监控焚烧情况。

  对垃圾处理资源合理统筹规划,缩减垃圾运输里程和转运费用。

  一方面,推动生活垃圾跨区域等量置换、就近处理,将惠城区小金口和江北街道每天约205吨生活垃圾就近转运到博罗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运距平均減少15公里,同时将博罗石坝等7个镇的等量生活垃圾就近转运到位于惠城区的市生态环境园处理,运距平均减少21公里。

  另一方面,统筹配置市内各生态环境园垃圾处理能力。针对市生态环境园垃圾焚烧超负荷问题,将惠城区部分镇街每天约300吨生活垃圾就近运至焚烧能力富余的惠阳环境园处理,运距平均减少近20公里,推动惠阳环境园增收约1577万元。

  强化监管考评推动城市容貌从“一时美”变“时时美”

  在城市治理的精细化进程中,惠州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构建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执法机制,为建筑垃圾管理打造了坚实的制度屏障。

  惠州积极与深圳携手,在建筑渣土跨区域平衡处置领域建立起紧密的联席会议和联合执法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双方共同商讨解决建筑渣土跨区域处置中遇到的问题,制定统一的执法标准和监管措施。联合执法对跨市违规处置建筑渣土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了强大的执法合力,有效遏制了跨市建筑渣土非法转移和倾倒的现象。

  在纵向上,惠州创新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执法机制。这一机制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将建筑垃圾管控工作覆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源头的建筑工地,到中间的收运环节,再到末端的处置场所,实现了全过程无缝监管。同时,惠州将建筑垃圾管控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和扫黑除恶工作范畴,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严的工作要求,推动建筑垃圾管控工作深入开展。借助卫星定位、监控共享等先进技术手段,惠州实现了建筑垃圾全过程数字化闭环监管。每一辆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都在监管的视野之内,每一次处置行为都有迹可循,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卫工作水平,惠州建立了市、区联合考评机制。印发了《惠城区环卫一体化项目市场化服务质量考评办法》,制定了多达72项考核内容,涵盖环卫作业各个方面。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每季度对76个镇(街)的市容环卫整体状况进行实地测评和通报。通过现场检查、信息化监控、公众评价等多种方式,对环卫作业质量开展全方位、实时测评。

  惠州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与环卫作业单位的绩效挂钩,对表现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不达标的单位进行督促整改。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环卫作业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通过构建一系列联动执法机制,惠州在建筑垃圾管理和市容环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