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里的方法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④|“民情台账”里的“绣花”功夫
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解决好雄安新区干部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新区建设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10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
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10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时的讲话

2024年8月14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李 畅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从对独居老人线下线上双重守护,到大家说了算的“民意小路”;从熬大菜里升腾的百姓滋味,到就业帮扶托起乐业梦想……一本本社区“民情台账”里,记录着以人为本的点点滴滴。
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
深入基层社区,感悟“民情台账”背后的温馨故事,不难发现:雄安新区这片热土上,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当创新浪潮遇见“绣花”功夫,“人民之城”的内核意蕴愈发闪耀。

制图 喻萍
管理下沉
在精细化中体现民生温度
春日暖阳下,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安静祥和。
“药得按时吃,可别忘了。”3月20日9时,在93岁独居老人马大改家中,胡明仔细检查了水电气,又再三嘱咐老人。
胡明是南文营社区的社工,马大改是他包联的尚德花园7栋427户居民中需要重点关照的老人之一。“除了我这样的社工照护之外,社区居民还有一个24小时‘守护人’。”离开马大改家,胡明边下楼边介绍。
胡明说的“守护人”是雄安新区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平台通过数智技术对住户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实时关照特殊的居民。“比如,哪个老人家中连续4小时不用水,社区就会收到预警。”胡明说。
“去年11月13日晚上9点多,我就收到了系统提示,马大改家连续4小时未用水。”胡明介绍当时的情形,他赶紧穿衣上门查看,发现原来只是老人没有做晚饭,并无其他异常情况。
被社工和平台双重守护的高龄独居老人,在南文营社区共有14位。他们是胡明和同事一轮轮走访关照的重点。
民生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看似琐碎繁杂的小事,都承载着民心民意。城市管理就像绣花,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提高精细化水平,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南文营社区共有8个小区73栋楼3764户家庭,共8000余名居民。像胡明这样的16名社工,每天都在社区中走访,45天就要完成一轮信息更新。
“301独居老人需关爱”“帮201老人预约燃气安全检查”“602新租户入住,租期半年”……翻开胡明和同事们的走访记录,从家庭成员基础信息,到就业意愿、孩子上学交通方式等,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包含在内,这些构建起南文营社区厚厚的“民情台账”。
在小区大门口,碰到下班回家的肖秋云,胡明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2021年底迁入南文营社区后,40多岁的肖秋云不愿在家待业,在社工走访时,表达了找工作的意愿。
“民情台账”里,像肖秋云这样有就业需求的居民不少。社区就把辖区店铺、企业的用工信息汇聚起来,通过社区公告栏、小区居民微信群等向居民进行推介,并开展技能培训。“肖秋云就是在培训后,被一家公司录用为保洁员的。”胡明说。
技术赋能+“绣花”功夫,让社区治理更加全面、精准,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被及时感知,又一件一件得到有效解决。
自回迁以来,雄安新区容东管委会探索借助“大走访”形成“两台账三清单”,构建起多渠道诉求表达、多主体参与、多部门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目前,仅在容东片区就形成了932本“民情台账”,这一做法已在雄安新区推广开来。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通过精细化治理满足群众需求,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社区治理连着千万家。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为民服务,群众才能更满意,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幸福。

2024年4月30日,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内,孩子们在小区内玩耍。(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机制创新
带来系统施治质的提升
3月19日,天气晴好。
雄安新区礼贤花园小区的中心广场很热闹。不时有居民带着孩子,穿过草坪中铺设的石板路,走向广场的游乐设施。
草坪中本没有路,是社区根据民意增设的路。
两年前,小区交付时,从小区入口到中心广场,中间隔着一条绿化带,需要绕行。
让绕行变直达,是当时南文营社区“民情台账”中反映集中的问题之一。
“当时很多群众不愿绕远,就在草坪上踩出了一条小路。为方便大家,我们就想把这条路铺设出来。”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说,“铺设这条小路,只需5块石板,但没想到的是,这事儿解决起来还挺复杂。”
社区先找到小市政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但由于工程已完结,石板路的铺设属于额外工作,这让对方很为难。转寻物业,又卡在“三年维保期内未移交”无权接管上。
一边是横亘在项目建设单位和物业服务方之间的管理壁垒,一边是群众愈发强烈的“抄近路”需求,怎样才能实现群众意愿?
启动“一呼联应”机制!所谓“一呼联应”,是容东管委会推出的一项创新机制,依托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将物业、市政、卫生、警务、消防、供暖等单位纳入其中,共同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多家单位,一张桌子,几番讨论,‘一站式’解决!”王伟肖介绍,一场联席会议把项目建设单位、物业、居民代表一同请进会议室。项目建设单位突破“完工即退场”,物业在项目移交前主动“跨前半步”,居民从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共治参与者,“路的问题圆满解决”。
有效管用的机制,为解决难题提供了“金钥匙”。
利用这一创新机制,容东片区解决了信号不强、房屋漏水等诸多“疑难杂症”,万人投诉率下降了42%。目前,这一机制又推广到整个雄安新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片区,在这里成为现实。
机制创新,是解决难题、激发活力的有效途径。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当“民情台账”转化为“幸福账单”,机制创新这把“金钥匙”正在打开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空间,带来系统施治质的提升。

3月12日,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左)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帮助居民通过手机操作打印不动产权证书。(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摄
理念入心
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3月21日中午,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食堂菜香扑鼻。
许多老人拄着拐棍儿、推着小车,陆续从周边小区前来就餐。不出意外,熬大菜又将是中午档的“销冠王”。
“你们可能想不到,让这道当地家常菜从居民餐桌走进社区食堂,不是我们主动所为,是社区给我们提的意见。”南文营社区食堂负责人张一智说。
社区的意见来自群众。那是2023年夏天,社区食堂开业半年多后,社区对居民用餐意见做回访。有老人反映,食堂菜单花样虽多,但他们只想吃口家常的,尤其是熬大菜。
这一条被写进了南文营社区的“民情台账”。
年轻社工问王伟肖:“食堂做啥菜这样的事,也归咱们管?”
“民情台账里看民意。”王伟肖说,在南文营社区,没有“归不归、该不该”的说法,社区工作无小事,不对群众诉求说“不”是宗旨。
为什么老人想吃熬大菜?王伟肖带领社工们进行了调查。原来,这是一道当地家常菜。熬大菜,在很多地方叫大锅菜,里面有白菜、豆腐、猪肉、海带等,炖煮时间长,不仅符合当地人饮食习惯,更对老年人胃口。
群众的需求,就是社区的努力方向。
王伟肖第一次就这条意见和社区食堂对接时,张一智有些吃惊,在餐饮业摸爬滚打多年,社区管这么细的还不多见。
“社区是真把居民的诉求当事儿办。”张一智说。考虑到熬大菜有需求,食堂倒是愿意增添,但食堂的厨师并不知道如何做出群众所说的味道。他把难处跟社区反映后,社区很快发动群众推选出一位擅长做菜的老师傅,到食堂手把手地教,这才有了食堂里“火”了的熬大菜。
“民情台账”,就是社区治理的考场。社区治理,说到底是做好群众工作。“不说不”的背后是为民理念的支撑,是用换位思考服务群众所需,在解决问题中践行人民至上。
事实上,社区食堂也是依循这种理念建起来的。
2022年,王伟肖在南文营社区走访中发现,七八十岁的老人和四五十岁的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子女照顾老人吃喝就难以外出就业;子女外出工作,独居老人又常常一碗面条吃一天。她在“民情台账”里一统计,发现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
于是,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社区食堂建起来了。一楼服务附近老人,老人就餐还可享受优惠;二楼是各类风味小吃,满足上班族需求。200个餐位慰藉着老少的胃,温暖着大伙儿的心,社区食堂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为民理念内化于心,使之成为行为自觉,才能让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把人民写入心间,服务就更有温度,信任就深深扎下了根。下好“绣花”功夫,认真回应群众每一个诉求,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模样愈来愈清晰。
(河北日报调研组成员:曹阳葵、吴宏爱、闫锐、辛强、白云、顾赞良、周聪聪、康乾)
■ 专家点评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治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雄安新区聚焦人民需求,以优化民生保障为导向,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人民之城”底色增添了浓重一笔。
善于运用数智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雄安新区坚持科技引领,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精准了解掌握群众需求,提升社工服务效率,创新了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为城市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大大提高了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善于通过机制创新提高行政效能。雄安新区创新推出“一呼联应”“未呼先应”等工作机制,以治理网络为支撑,依托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形成全覆盖的服务网络,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片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善于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干事成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雄安新区通过开展“不说不”行动、建立“民情台账”等,引导各部门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人民群众的口碑是最好的褒奖。雄安新区的实践表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民生导向,下好“绣花”功夫,切切实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凝聚起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