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呈现“穿越剧式浪漫”,粤剧《最是女儿香》7月将首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20:00    

近日,备受关注的大型新编粤剧《最是女儿香》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试演。

该剧作为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是广东粤剧院今年的重点创作剧目,将于今年7月在广州大剧院首演。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剧照

深度探寻岭南文化的根源

《最是女儿香》以“穿越七世”的宏大叙事结构,串联起先秦至现代的时空跨度,将莞香文化与中国历史重大事件交织呈现。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海报

该剧由一级编剧盛和煜执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担任导演及粤剧改编,青年戏剧导演胡家伟担任粤剧改编和执行导演;文华奖、梅花奖双料得主曾小敏与一级演员、实力派文武生黄春强领衔主演。

同时汇聚了舞美设计季乔、杨参,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阳东霖,化妆造型姚钥、阎飞翔,音乐设计陈挥之,形体设计姚晓明,多媒体设计王佳迪等十余位艺术家;联合广东粤剧院青年创作骨干梁妙翠、杨玉华、欧云滔、朱红星、朱建豪、冯嘉宁、陆伟豪等共同参与该剧的创作。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剧照

作为广东粤剧院与东莞合作,推进“一城一剧一品牌”创作理念的最新成果,《最是女儿香》既是对岭南文化根源的深度探寻,亦通过“香”与“情”的意象交织,探讨文化传承与人性情感的永恒命题。

张曼君导演实践“以变为传统”的创作理念,将粤剧的程式动作与当代都市审美需求深度融合,以“穿越剧式浪漫”重构叙事,将岭南文化符号转化为Z世代共鸣的“东方美学密码”。

多样创新呈现舞台视觉盛宴

《最是女儿香》在舞美、服装、音乐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力求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视觉盛宴。

“舞台首次尝试运用动态影像软屏,构建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空间;灯光设计采用极简的黑白基调与动态光幕灯的结合,以象征性手法渲染‘烟尘往事’的流动感。”舞美设计师季乔介绍,“传统戏曲讲究‘一桌二椅’的极简美学,我们用三块黑幕与软屏重构‘出将入相’的空间逻辑,用科技光影替代油灯,但‘虚实相生’的美学内核没变。”

从先秦曲裾到唐三彩襦裙,从汉代甲胄、宋代褙子、民国旗袍与军装到当代休闲装,《最是女儿香》以全新设计的服饰,编织出一幅华夏服饰文化长卷。

“每套衣服都是历史碎片的拼图,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历史在戏台上‘复活’,让观众在穿越中,看见自己与文明的联结。”服装设计师阳东霖说。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剧照

汉朝青铜号角鸣响铁血征伐,盛唐西域琵琶以弦上惊雷颠覆战争叙事,宋朝古琴呼应香道雅趣,现代钢琴流淌都市情愫……《最是女儿香》以“声”为线串联七世莞香故事,每个时代通过一件标志性乐器演绎同一主题,形成独特的“声音密码”。

音乐设计师陈挥之表示,这种设计旨在“让观众无需台词,仅凭乐器音色就能感知时代的切换。这既展现莞香的永恒魅力,又暗合香火传承的意象。”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剧照

演出中,演员们跨越了多种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多元的体验。

演绎七世“香”缘的极致深情

舞台上,曾小敏与黄春强以跨越七世的“香缘”为纽带,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诠释了千年执念与文化根脉的传承,令观众随剧中人悲欢浮沉,沉浸于“一香一念越千年”的深情画卷。

粤剧《最是女儿香》试演剧照

曾小敏以“圆、柔、稳”的传统身段融合现代形体的流动感,让先秦采香的灵动、西汉寻郎的悲怆、民国就义的坚毅层层递进;黄春强则以角色差异化塑造见功力,唐代乐工的清秀与沧桑、北宋文人的儒雅与垂暮、民国特工的隐忍表演皆入木三分。

当终章现代香博会二人因香坠蓦然回眸,相视一笑中既有七世轮回的释然,亦有永恒追寻的笃定,完成了这一跨越时空的“眼神闭环”。

“用一部戏讲七世轮回,是挑战更是机遇。”张曼君导演说:“这不仅仅是一对情侣的爱情‘追根寻缘’故事,我们更希望完成一个文化历史的‘追根寻源’故事,实践我们对‘文化之源’的审视和思考。当剧中民国篇的莞儿为家国大义舍情赴死,她诠释的正是中华文明里‘小我’与‘大爱’的永恒辩证。这种精神层累,才是我们最想传递的文化沉香。”

【反响】

此次粤剧《最是女儿香》内部试演,邀请了国内知名戏曲专家、粤剧界同仁、高校师生等嘉宾代表观看。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仲呈祥认为,“《最是女儿香》以宏大历史视野勾连情与史,是戏曲创新发展的突破性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点赞《最是女儿香》,“轮回叙事与舞台意象创新,构建出情史交融的独特艺术境界。”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点评《最是女儿香》,“古今交织的叙事尝试,彰显粤剧守正创新的旺盛生命力。”

试演现场大合影

观众黄同学点赞道:“剧目构思新颖,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舞台打破传统第四堵墙,融合古典婉约与现代动感,互动设计十分巧妙。”

文 |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楷虹图 | 薛才焕

编辑:梁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