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根修族谱:一场个人化的文明探源浪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08:00    

族谱入藏仪式上,欧阳辽(左)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荣子菡合影留念。

欧阳棪荣后人展示革命军人家属证。

林克明的修谱之路充满曲折。图为其在书房里查阅族谱资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希志期盼通过自主开发的修谱APP,帮助更多人寻根圆梦。

当再次来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特藏部阅览室,78岁的欧阳辽忍不住流下泪来。

8年前,他就是在这里发现民国时期的中山欧阳氏家谱,从此踏上了辗转粤、桂、赣三地的修谱之路;8年后,他带着凝聚心血的《三水胥江欧阳氏族谱》前来入藏,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他颁发了一份珍贵的收藏证书。

从零开始,自掏腰包,不辞辛劳,驱车往返数千公里……在广东,像欧阳辽一样热衷修谱的人有很多。还有深圳的年轻人尝试搭建电子族谱平台,让家族成员之间实现线上“重聚”。

这场民间自发的修谱行动背后,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寻根问祖”的执着,是一场个人化的文明探源热潮的兴起。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试图从一群“修谱人”的故事里,探寻“家谱”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在当下的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戴雪晴 毕嘉琪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除署名外)

破局

艰难打通的越洋电话

6年前,来自佛山三水的欧阳辽和家住汕头濠江的林克明几乎同时修完了自家的族谱。辽叔从2017年开始修谱,而林叔从2004年就开始做调查。

林克明今年84岁,退休前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回忆道:“我原本给自己定的期限是10年。没想到一个接一个的变故,还是打乱了节奏。”

修谱的艰难,在他编撰的《钱塘林氏族谱》序言里可见一斑:他曾两度更换心脏起搏器,修谱工作时断时续。身体健朗的时候,林克明每天早出晚归,到办公室查阅资料、编写族谱。在互联网和个人电脑还不发达的年代,他随身揣着一本笔记本,省内外跑了30多个地方采集线索。

“有时候觉得很难,写不下去了,但是又冥冥中感觉,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林克明言谈间情绪复杂。

辽叔退休后的修谱之路,同样充满曲折。

老兵出身的他从2017年开始,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村里挨家挨户上门搜集资料、做问卷调查,将族谱初稿贴到祠堂公示,让各家勘误,流程细致又繁琐。

他还跟着族长开车去各地,大海捞针般地寻找欧阳氏族各房族谱,足迹遍布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等地。此外,他们还去过广西,甚至一路开车到了江西吉安泰和县,找到了南宋先祖欧阳荣可的墓,并且幸运地在当地祠堂里发现了清乾隆55年的旧族谱。

“最难的还是寻找族人。好不容易找到线索,一打电话过去,人家还以为我是搞诈骗的!”欧阳辽感叹道。

最让他放不下的,是欧阳国强。16岁时,欧阳国强离开三水参军,抗日战争后去了台湾。欧阳辽清晰地记得,电话那头,阔别家乡半个多世纪的九旬老人,脱口而出一口流利的粤语,热切地向他询问家乡的近况。

欧阳国强的兄弟欧阳棪荣,则加入了东江纵队,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此后在东北扎根。

2019年,欧阳辽在三水芦苞的祠堂举行了一场族谱发布会。欧阳棪荣的女儿特意带着父亲的老照片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从东北赶来参加。一起赴约的,还有来自加拿大、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族人代表。

面对重回家族“原点”的后裔们,欧阳辽百般叮嘱:“60年后再修谱,二叔公我肯定不在了,到时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记得每年清明,要把家里新增的人口都补进去啊!”台下的家人们瞬间红了眼眶。

延续

从“抢救族谱”到“全民修谱”

从古代一直到民国时期,广东的修谱活动都十分活跃,后来因为时代关系曾一度中断。

这些年,修谱热潮重新在民间复苏。像辽叔、林叔一样,将修好的家谱送到省立中山图书馆来入藏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目前收藏有2500多部族谱,其中民国及以前的旧谱有500多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荣子菡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立中山图书馆就已经启动族谱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对于一些保存状况欠佳的旧谱,也会安排专业古籍修复师进行修复。

省立中山图书馆之所以拥有大量旧谱,源于历史上一场对古籍的“抢救”。

据该馆副研究馆员郭祥文介绍,抗战期间,曾经生活在广州的意大利驻华领事罗斯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大兴趣,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古籍资料,其中就包括岭南地区的族谱。

“后来这些资料被日本侵略者劫去,运至香港九龙仓。抗战胜利后,时任广东省立图书馆馆长杜定友接受委托,从香港将这批资料重新转移回内地,数百种旧谱就此留在了馆内。时任省馆特藏部主任的徐信符先生据此编撰了《广东族谱目录》,这是省馆历史上的第一部族谱目录。”郭祥文说。

族谱的重要性,不止于记录个体家庭的兴衰。荣子菡说,许多广东近现代史学家都是以族谱为基础进行历史研究,《广东十三行考》就是一例。

从这批旧谱中,也能窥见广东“开风气之先”的文化个性。学者蒋志华研究发现,民国时期的广东家谱,不仅率先使用铅印、刊有摄影照片,还采用近代统计学等方法制作图表;一些家谱还明确肯定了商人的地位,并将族中女性也记入谱中。

如今,在欧阳辽编撰的《三水胥江欧阳氏族谱》中,所有能追溯到的女性族人也都被一一列入,还增加了每个人的电话、微信,让族谱兼具通讯录的功能。

而在最新出炉的《钱家山下黄氏家谱》中,还出现了一处奇妙的纸上“景观”——家谱的序言由父亲黄炳超于2011年6月撰写,后记则由其子、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仕忠于2020年3月书写。这部花了十多年才完成的族谱,凝聚着两代人的努力,承载着父子俩的乡梓情怀。

翻开这本族谱,出嫁的女儿一系的夫婿、子女情况被悉数收录。黄仕忠说,这种做法是父亲二十年前就定下的规则。“女性成员入族谱,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

创新

“赛博修谱”助“寻根”圆梦

一部手机,一个APP,一份电子族谱——这是深圳“00后”林希志描绘出的创业蓝图,于2023年成功落地。

“比起纸质化的族谱,互联网是更好的载体。”林希志展示了自己公司开发的“知孝”APP和小程序,用户只需登录就可以免费DIY族谱。目前,该APP的用户累计超40万名。

年轻人“赛博修谱”,更加突出个性化需求。比如,传统族谱一般只会给宗族历史上的名人写传记,但通过修谱APP,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书写传记的权利;电子族谱还直接搭载了社交功能,家族成员可以在线取得联系。

创业做电子族谱,看似是一条冷门赛道,在林希志身上却早有伏笔。

作为祖籍福建的“深三代”,林希志自幼深受传统文化观念熏陶。“我们家修谱的时候,我还没出生。等到我上了幼儿园,有一天,爷爷抱着我,手把手教我把名字写到族谱上。”这便是他对族谱的最初印象——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关系,林希志成年后选择就业方向时,没有子承父业投身地产,而是转向了文化领域。创业前,他进行了多方调研,一位专家告诉他,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图书馆藏着大量的中国家谱。当年,很多华人担心战乱损毁族谱,就筹钱将族谱交给出国打拼的侨胞,由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保存起来。

“我当时听着很痛心,族谱是家族的文化象征,这么珍贵的资料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他也发现,很多客户在修谱时会面临“断代”的情况,特别是族人大量流散在国外的家族,收集信息的难度更大。

为此,林希志的公司培养了一批修谱师,为客户提供电子化“采丁”等个性服务。去年7月,有位客户发现家族中有一半成员都在阿根廷、南非或者澳大利亚。修谱师经由该家族的海外同乡会,联系上当地华人协会,通过多方努力,最终陆续补齐了30多户的信息。

对于民间修谱,公众曾有过争议,质疑修谱行为的专业性和信息的准确度。但在黄仕忠看来,即便不够准确的信息也属于“一家之言”,能够映照出这个家族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视角,同样具有宝贵价值。

“我们也正在尝试研发AI修谱的功能,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迅速、准确找到族人信息,圆一个寻根问祖的梦。”林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