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容易上火,其实和这个器官有关

在中医眼里,春季肝气最旺,是养肝的黄金时期;但此时天干物燥、温度日渐升高,容易肝火上升,出现急躁、嗓子疼、口干等表现。

春天上的火到底是什么火?《生命时报》邀请中医专家解读,教你科学“降火”。
中医:春天上的火可能是“肝火”
临床上,很多患者所谓的“上火”正是由“肝火旺”引起的。
中医理论中,春属木,肝也属木,此时养肝能让肝脏功能更好地发挥,促进气血运行,维持身体平衡。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周晓虹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春季肝气容易旺盛,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
岐黄学者、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廷荃介绍,心烦易怒、口苦、头痛头晕、失眠、眼睛红肿、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等都是肝火旺盛的表现。
肝在春季的状态对全年健康也有重要影响,若春季养肝得当,可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
上火了,发比灭效果好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临床发现,上火多由以下因素导致,对症“发火”才能事半功倍。
吃得太多
当能量摄入过多,积滞到体内消耗不出来,就会生成火。
建议控制食量,尽量多吃蔬菜、全谷粗粮,能量发出来了,“火”就会随之消散。
运动太少
运动太少,吃得即便不多,也会有多余能量滞留体内,时间长了就会上火,可表现为额头起痘等。这种情况运动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效果。

情绪紧张
肝主情志,不良情绪会导致肝火内盛。
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气机通顺了,火才能发出来。举个例子,手攥紧后,手心会冒汗变热;这时要想把热散出来,就需要把手掌张开。
穿太多盖太厚
这两种情况会导致“热”被捂住不能散发,进而上火。注意及时调整衣服厚薄,晚上被子相对盖薄点,火也就下去了。
春不养,夏易病
古语说“春不养,夏易病”,强调春季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也认为,春三月(农历的前三个月),要给身体打好底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王彤提醒,春养关键就是「养肝」。
作息夜卧早起
春天宜晚睡、早起,“晚睡”不等于熬夜,而是指稍微晚睡一会儿,建议不要晚于23点,避免熬夜耗伤阳气。

早晨阳气生发,跟着太阳一同起床,有助体内气血萌发,使人神清气爽。不过,早起不要早于5点,否则会对健康不利。
运动宜舒宜缓
春天运动宜选在公园、广场等空间宽敞的场地,悠然大步,有助阳气生发。
至于运动量,应以舒缓、微汗为度。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大汗会损耗心气,不利健康。
情绪尽量放轻松
春天要穿宽松的衣服,头发不要扎得太紧,目的是让情绪放松、心情愉悦,晨起可用木梳从前额向后梳头100次。

春季养肝,可试试冥想、踏青、听轻松愉快的音乐、练习导引等方法。
饮食吃绿品甘
春属木,与肝、青色对应,故春季饮食应侧重两点:
1. 多吃绿色蔬菜,如韭菜、葱、香菜、荠菜、菠菜、芹菜等。
2. 多吃甘味食物,如莲子、薏米、山药、红枣等。还可在此基础上多吃点芽菜,豆芽、香椿、豌豆苗、竹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有口苦、眼目干涩等肝火旺的表现,可试试服决明子茶、玫瑰花茶、白菊枸杞茶等。
自我调节后若还是解决不了,需由专业医生辨证治疗,切勿在家自行服用去火药物。▲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