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老街道逆袭记:藏在“红马甲”里的基层治理“最优解”
在红花岗区迎红街道,一抹抹“志愿红”正编织着基层治理的新图景。近年来,该街道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创新构建“协同-关爱-品牌”三维发展体系,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分散、响应滞后等难题,更探索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幸福样板”,让志愿服务成为撬动社区活力的关键支点。
三级联动破壁垒 “网格吹哨”解民忧

面对城市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管不了、管得了看不见”的痛点,迎红街道率先建立“1+3+N”协同治理机制。党工委统筹辖区7个社区、12家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资源,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网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民生问题直报通道和限时办结机制,年内高效处置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养老等民生问题217件,形成“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精准响应模式。3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穿梭在楼栋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三优三有”强保障 志愿服务可持续

针对志愿者流动性大、激励不足等瓶颈,街道创新推出“三优三有”保障机制:优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成12个配备应急医疗、共享充电等功能的“红城驿站”;优化积分兑换体系,联动120余家商户让志愿服务可量化、可兑换;优化岗位设置,建立“特长+需求”数据库,开发非遗传承、智慧助老等31类特色岗位。通过“青苗培育计划”培养的87名骨干志愿者,使队伍稳定性提升40%,让志愿服务从“一阵风”变为“四季青”。
“一社一品”树标杆 文明实践结硕果

在品牌化建设中,迎红街道实施“一社一品”工程,打造出多个特色服务品牌:深化“红色物业”品牌,完成23处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升级“全科网格”品牌,成立智慧养老家政公司,年均提供助餐助浴服务1.2万小时;培育“和美星期六”新品牌,创新开展“银发生日会”“非遗工坊”等特色活动。三大品牌矩阵累计开展活动12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6%,相关经验获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资金支持。
“基层治理创新既要党建引领把方向,也要群众需求作导航。”迎红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化构建志愿服务体系,不仅破解了资源碎片化难题,更以品牌建设增强了服务可持续性。如今,“幸福迎红”已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样本,是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记者:谢捷
编辑:王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