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脚手架到快递小哥,他用绘画镌刻时代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4:38:00    

“这个外卖骑手在工作之余,小憩在电动车上,他的姿势很舒展,但也有一种硬挺的疲惫感。”艺术家张安在一张画作前介绍道。这是他在老家街道上随手拍下的场景,小小一幅画隐藏了当代青年生存的艰辛。

4月11日,艺术家张安个展在诚品画廊北京揭幕。本次展览呈现张安近年来最新绘画作品,透过细腻的笔触与精致的构图,探索时间、现实与个体情感的微妙关系。

张安的绘画源自学院的严格训练,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从本科读完了博士,打下了坚实的写实基础。他的创作透过写实的技法呈现社会现象,展现城市变迁与个人经验的交织,犹如视觉日记般,将生活中的日常景象转化为具有深层叙事的艺术语言。从河南商丘的拆迁现场,到北京日常的校园,再到天津都市生活的孤寂剪影,他的作品记录并反思时代发展下的社会面貌。

展厅现场。

在他的“纪念碑”系列中,拆迁现场、高架桥施工、钢筋裸露的废墟等场景被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既记录了城市扩张的过程,也成为时间更迭的视觉隐喻。作品《纪念碑之一》(2015-2018年),以密集的脚手架和横跨铁路的高架桥工地,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秩序与冲突,使画面冷静而充满张力。

观展现场。

张安的博士阶段(2019年至2023年)见证了他的创作的过渡,从宏大的城市叙事走向日常生活的细节;他的画回到了日常的小景观,成为了一种看似平淡的社会记录。这些作品冷静而克制,均是快照一般无言的记录与回忆。这一时期的张安,在艺术探索上保持着冷静而坚定的步伐。同时拓展了题材和表现方式,使绘画更具层次感和叙事张力。

观展现场。

工作之后,他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于现代都市中的个体生存状态。《骑手》(2024年)定格了外卖员在送餐间隙短暂休息的瞬间,他仰躺在电动车上,姿势放松却微妙地保持着平衡,而背后的车辆与行人仍在匆匆前行,画面中透露出都市劳动者的孤独与疲惫;《母子》(2024年)以日常场景展现温柔与孤寂的交错。百货商场的休憩区,母亲半躺半坐,身姿略显疲惫,孩子的头顶被赋予神圣的光晕,使寻常一幕透出静谧感;《三轮儿》(2025年)则以独特的构图与色彩,展现现代社会流动性与个体生存境遇的交错。透过人物的姿态与空间关系,揭示当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

观展现场。

《雪中校园》(2024年)则流露出了不同的气质,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冬日雪景,看似寻常的校园一隅,却在落雪的枝桠间暗藏深远的文化密码。勃鲁盖尔、罗斯科的色块,甚至汉代画像石、陶俑与古玉纹样,都巧妙地隐藏在皑皑白雪之中,等待细心的观者去发掘。层层叠叠的时间在画面上悄然沉积,使这一片静谧的雪景,成为关于历史、记忆与视觉艺术的诗意回响。

张安的作品不仅展现城市的记忆与变迁,更在写实的笔触之间融入时间的厚度。他的画面中,人与空间的关系微妙而耐人寻味,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历史与当下交错的痕迹。透过细腻的光影变化与构图安排,他的画作在静止之中流动,在现实之中蕴藏诗意。

展览持续至2025年7月27日。

南都对话艺术家张安

AI无法替代个体生命的情感和温度

南都:我看过很多年轻的央美艺术家的作品,尤其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很多都是专注于年轻人的生活的。但你的眼光似乎更多投向社会,你会画快递小哥、商场里的母子。所以你在选材的时候有什么考虑?

张安:我现在也已经踏入社会工作两年了,绘画选材都是生活里比较打动我或者让我比较有共鸣的场景。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一个平时在路上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可能都在生活里很努力地面对各自的困境,我觉得,我画他们也是画我自己。

张安 2024 骑手.

南都:你在央美读书的时候的作品,比较直接的去介入这个时代的议题,关注家乡的拆迁等等。毕业后开始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张安:原因可能在于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每天经历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很有意思的是,2018年我画完《纪念碑》以后,大规模的建设就开始放缓。有一段时间我也会感觉,这张画好像就停在了当时。不过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烂尾楼或者停滞的建筑,好像这张画又有了它的当代性。

张安 2024 雪中校园

南都: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写实画家还能做些什么?

张安:AI是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工具,能够通过算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生成几百张你想要的图像,但是它往往还是在以前的画家已经创造出的图像经验之上生成的。

我觉得它无法替代的是真正个体生命的情感和温度,也无法代替人的复杂。艺术就像是艺术家与世界共同产下的婴儿。其实在今天,我觉得具象还是抽象,都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这个作品和生命之间铆接的深度,在情感上还有思想上铆接的深度。当然具体的每个艺术家他的创作有不同的回应时代的路径。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