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博日历丨把千岩万壑画出3D感 看“黑画”大师如何玩转水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1:28: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如何把千岩万壑画出3D感?

这位明末清初的画家

用“非黑无以显其白”的理念

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龚贤的《千岩万壑图》

01

3D版千岩万壑

看“黑画”大师如何玩转水墨

△《千岩万壑图》(局部)

《千岩万壑图》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

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

画作名称直接点题:千岩万壑

△《千岩万壑图》(局部)

整幅画不但气势磅礴

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有山峦、林木、屋舍、泉水……

虽然元素多,但是极具“空气感”

这种恰到好处的视觉体验

来自龚贤对黑白关系的“拿捏”

龚贤的绘画风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白龚”“灰龚”“黑龚”

他的早期作品简洁凝练

主打“少少许胜多多许”

被称为“白龚”

40岁之后,逐步进入“灰龚”阶段

这一时期的作品,黑白对比相对柔和

△《千岩万壑图》(局部)

“黑龚”是龚贤最具代表性的风格

《千岩万壑图》更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黑龚”的形成除了与其人生境遇相关

也与当时西洋绘画技法的传播有紧密联系

△《千岩万壑图》(局部)

在这幅《千岩万壑图》中

龚贤充分运用明暗关系体现山体的造型

大大超出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的范畴

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

首次明确将光影和黑白对应起来的人

02

龚贤是谁?

“金陵八家”之首

金陵画派是由明末清初

聚集在南京地区的一批画家组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

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8人

被称为“金陵八家”

△龚贤行草书七律诗轴 故宫博物院藏

龚贤不仅“十三便能画”

而且诗文、书法也十分厉害

被认为是“金陵八家”之首

“金陵八家”以山水为创作主题

画风不尽相同

大多取材于南京一带的风光

被认为是清初画坛的“重丘壑”一派

△《千岩万壑图》(局部)

龚贤的山水画源自传统

又有别于传统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

建立起自己的作画法则

在龚贤的作品里

主要和次要、整体和局部之间有别且有序

黑白运用比例合理

水墨层次丰富

△《千岩万壑图》(局部)

在《千岩万壑图》中

由于染的比重加大

画面呈现出轻薄透明的光感

让观者感受到了一位画家以极致的笔墨韵致

展现出的高级审美情趣

03

穿山越岭

画出四季的壮丽山河

从春到夏

画家们穿山越岭

将四季山水定格在画中

如何用水墨展现壮丽山河?

看这些“大咖”挥毫泼墨

江南春意

△文徵明《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绿茸茸的颜色从裸露的土壤里冒出了头

远处江面上,几艘柳叶快船顺江而下

空气中弥漫的

是树芽的涩味、青草的甜味

江水的腥味、花朵的香味

纸上一笔春风也没画

却能闻到整个春天

看泉听风

△唐寅《看泉听风图》(局部)

幽壑深谷中

清泉蜿蜒流出

树木郁郁葱葱投下巨大树荫

山体岩石的高差形成瀑布

山风包裹水汽

树叶摩擦出沙沙声响

混杂流水撞击岩石的乐音

让夏日的暑热烦躁都归零

溪山秋色

△沈周《溪山秋色图》(局部)

盛夏已过

树木不再郁郁葱葱

略显疏落的枝丫

发出秋天已至的信号

越过大片留白的水域和一段延伸出的河岸

是重叠的山峦

没有硕果红叶交织出的浓郁缤纷

简单的线条与浓淡有致的墨色

便让观者感受到了秋日氛围

太行晴雪

△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

数百年前

巍峨的太行山被皑皑白雪覆盖

山石斜卧溪水两岸

几棵老树枝干叠错,苍劲挺拔

水口处激流涌动,几艘小船停靠江岸

雪江渡口,牛车和旅人涉水争渡

客栈和庙宇掩映于树木之中

山景、屋舍、旅人……

让荒寒静谧的雪山景色变得生动

也将太行山雄伟壮美的地貌展露无遗

“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显其黑”

《千岩万壑图》在“黑”的同时

又充满了“空气感”

让人们感受到数百年前

画家笔下的立体山水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南京博物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钱炳彰

校对:雪晓楠

审核:耿 坤 续红明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