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 隐匿色情暗流,要亮出红牌保护好未成年人|新京报快评

社交平台部分举牌视频截图。图/央视视频截图
一段时间以来,“举牌”成了一些社交媒体传播色情内容的高频行为。据央视新闻记者日前调查发现,有一些人借助举牌的形式,买卖淫秽色情图片和视频,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甚至不少地方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本来,参与者通过手持一张照片或写有祝福语的牌子,拍成图片或视频与网友互动,亦庄亦谐,有趣有味,不失为一种正当的网络行为。也正因此,此举一度在网友中十分流行,甚至成为网上致意打招呼的时髦方式之一。
然而,不知何时起,好端端的“举牌”开始变味。大量色情、软色情内容涌进“举牌”图片或视频中,潮歌热舞被置换成裸照,以及擦边的淫秽色情话语等,并衍生出各种形式的代理人,在网上公然兜售。而未成年人就是一大卖点,代理和买家中也不乏青少年。
“举牌”隐匿色情暗流,如此色诱与软色情消费,无疑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一者,未成年人,尤其是女孩一旦成为提供淫秽色情内容的举牌者,不仅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会败坏社会的公序良俗。毕竟,数据显示,在当下,近九成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网络覆盖越广,则牵动越大,不可不慎。
再者,当“举牌”行为不断变异,并形成一条灰黑利益链条时,未成年人其实已经成为某种利益“黑手”恣意操纵的筹码。他们既是自我物化、被不怀好意打量消费的举牌者,也可能是浑浑噩噩购买类似色情、软色情服务的消费者,同时,还可能是参与这一营销过程的代理人。
事实上,此前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治理社交媒体上的“举牌”擦边乱象,而很多人也都有切身体会,平台上形形色色的“举牌”图片、视频,总不乏各种情色挑逗的内容,有的很露骨,有的则多了一层包裹,但指向明确,并无例外。尽管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网络治理行动,但“举牌”擦边乱象仍有待进一步整治。
首要之策,仍在于互联网平台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精准筛查识别,斩断隐匿在“举牌”后的黑手。网上举牌的擦边内容很多,且动辄更换“马甲”,确实存在处理难题,但也不排除平台以机械处置规避主体责任的嫌疑。
例如,平台接到举报也会处理,但用户只要稍微变换一下关键词,擦边视频就又卷土重来,可见其并未真正设防。更不要说,平台的一些算法推荐板块,还会主动给用户推送这些“变异”的搜索关键词。
唯有承担起主体责任,平台才能走更远。相关涉举牌擦边的平台理应本着对网民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全面筛查整治举牌擦边视频,切实把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执行到位,维护好健康的网络生态。
监管方也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把法律、法规、制度落到实处,做到标本兼治、长效治理。比如,当下很多平台都建立起未成年人模式,但许多平台均不能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登录时也不需要进行身份核实,这也导致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在接下来的治理中,有必要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让未成年人模式真正起效。
此外,社会、学校、家庭等也应多关心一下孩子们的网络生存状态。既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生活场景,既然未成年人自行触网已成常态,一味围追堵截,或者简单说教,显然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各方都要及时跟进、关注网上热点,与孩子们同频共振,对诸如“举牌”等乱象及时发出预警,随时化解难题,帮助孩子在网络环境中培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对那些动辄将未成年人当做色情消费品的黑手,必须重拳出击,提高违法成本,发现一个牵起一串,查实一起严惩一起,及时截断这股色情暗流。清朗的网络环境,得益于依法运营,严格管理,严厉打击。
撰稿 / 胡栖安(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