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牡丹花王美到开挂!山东这座城把春日浪漫“炼”成超级IP
今年的牡丹花王,终于来了!
4月8日,“花开盛世”2025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全国牡丹赛花会金牡丹奖颁奖仪式举行,菏泽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赛作品“雪映桃花”获得“金牡丹奖”。

“一树繁花光彩照人,这棵牡丹太漂亮了”“啧啧,没想到盆栽牡丹能开这么多花”……4月8日,在曹州牡丹园国色芳华厅全国牡丹赛花会现场,广大游客围在一棵花开似锦的大株牡丹前,赏花、拍照。“这棵牡丹名叫‘雪映桃花’,今年花开60朵,花期可以持续15天。”面对广大游客的赏花热情,菏泽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洪勇向游客讲解道。
4月7日,“花开盛世”2025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全国牡丹赛花会开幕。据悉,本届赛花会市外报名人数首次超过市内,共收到14个省市125家单位的718件作品,参赛区域广、参赛企业多,参赛品种靓,生动诠释了“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的美艳绝伦,让更多牡丹精品、芍药名品在菏泽争芳竞艳。

从千年牡丹文化的梳理与传承,到全产业链开发,菏泽正以一朵牡丹花为支点,撬动“中国牡丹之都”的品牌升级之路。
一部牡丹谱,千年文明史
开幕式上,《菏泽牡丹谱》的发布成为焦点。
这部由菏泽市政协牵头编纂的典籍,历时一年完成,系统收录了菏泽市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牡丹品种,填补了国内牡丹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书中不仅为牡丹历史提供了翔实的文献佐证,更为菏泽牡丹产业的创新、育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将有力推动菏泽牡丹产业的持续繁荣,为打造“中国牡丹之都”城市品牌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据了解,《菏泽牡丹谱》的编纂团队汇聚了文化学者、植物学家、花农群众和权威专家等多方力量,形成了一个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项目团队,既保留民间智慧,又注入现代科学体系,确保了牡丹谱的权威性和全面性。目前,该书已赠予市图书馆、菏泽学院等7家单位及河南、甘肃等牡丹主产区代表,推动跨区域文化共享。

除了典籍的编纂,菏泽还积极推动牡丹文化与非遗技艺结合,并通过加大扶持等一系列举措,鼓励传承人研发更加多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技能培训等举措,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饭”。

惟妙惟肖的面塑,以精湛手法塑造牡丹百态;鬼斧神工的蛋雕,于微小蛋壳展现牡丹神韵;浑然天成的根雕,借天然根材勾勒牡丹风姿……近年来,瞄准牡丹文化品牌塑成,菏泽大力发展培育牡丹文创产业,以剪纸、刻瓷、面塑等为代表的一批牡丹文创产品走俏市场,借非遗之力,让牡丹文化更加广为流传。
“吃干榨净”一朵牡丹,需要分几步?
牡丹产业的纵深发展,是本届赛花会的另一大亮点。菏泽牡丹区依托1200余个品种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牡丹籽油、花蕊茶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牡丹文化旅游节、主题艺术展等活动,构建“文旅+产品”双轮驱动的产业生态。
四月,桃李芬芳未尽,牡丹接天连地盛开。花开之际,走在各大牡丹园,展位售卖的牡丹糕点、冰糕等产品凭精美造型吸睛,有的将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形态完美复刻,有的在糕体上精心雕刻了立体牡丹。这些巧思为游客带来味觉视觉双重体验的同时,也为提升牡丹产业附加值注入活力。从牡丹食品的推出,不难洞见菏泽由牡丹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的决心与智慧。

从文人墨客笔下的“国色天香”到实验室里的“分子密码”,菏泽正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让一朵花成长为一条产业链。
“牡丹浑身都是宝。”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防认为,牡丹不仅是菏泽的文化符号,更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无论在科研还是实践层面,一朵花的价值边界,永远在突破想象的路上。牡丹花蕊可以做花蕊茶,牡丹鲜花做鲜花茶,牡丹籽能压榨牡丹籽油,可加工成食品、化妆品,牡丹的茎、叶可以提取黄酮以及牡丹酚等,牡丹的根也可作为中药材……

“吃干榨净”一朵牡丹。在龙池牡丹实业有限公司,牡丹花蕊被制成牡丹茶,从脱敏杀青、烘焙,到除杂、分拣、包装,流水线一气呵成;在天宝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牡丹鲜花中水溶性活性物质与高纯度精油的高效同步提取;在菏泽市中花生物数字化车间里,从牡丹根皮提取,到牡丹花蒸馏,再到牡丹化妆品生产,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整合牡丹全产业链资源,牡丹区将牡丹从单一观赏发展到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一朵牡丹绽放出“花样经济”。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有120余家,生产的11大类、260余种牡丹深加工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产业年直接带动就业逾1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50万人。
从菏泽牡丹的文化厚度,到衍生品全产业链的产业广度,菏泽正将牡丹从单一观赏符号升级为城市综合品牌。牡丹赛花会不仅是技艺比拼,更是产业融合的试验场。未来,菏泽或将以“牡丹+”模式,继续探索牡丹文化传承新场景,让千年牡丹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华。
资料来源:新华社、牡丹晚报、农村大众、大众网等
(大众新闻编辑 吕继萌 策划 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