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读|从“泼天车流”到投资顶流:中山如何完成这门“必修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14:00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深中通道再次刷新纪录:4月4日清明节当天,深中通道车流量达到17.84万辆次,创下通车以来单日车流量最高纪录。

如今,深中通道开通已超9个月,单日数以十万计的车流量由此横跨伶仃洋已非新鲜事。更值得关注的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如今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深中通道创下通车以来单日车流量最高纪录。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伴随着深圳、中山之间一系列跨海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逐步开通运营,大湾区内,以深中通道为链接,以广州、深圳、中山为支点的多核交通格局正在成型。深中联合打造的“黄金传送门”,让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更加高效通达大湾区各处。

流量爆发:双城变同城,物流人流双爆发

综合对比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等珠江口上“超级工程”的车流数据,可以发现,珠江口上新增一座深中通道后,其他跨江通道受到的分流影响并不显著,珠江口东西两岸之间的车流量总体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通勤刚需”与“物流转运”的双重驱动。

梁小姐和丈夫的工作地分别在中山东区和深圳南山。深中通道通车以前,他们是一对“周末”夫妻。深中跨市公交开通后,梁小姐的爱人成为这条专线惠民购票活动的常客,他每天乘坐跨市公交通勤,经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到达深圳后再转乘地铁,抵达深圳南山区的公司。“尽管早上7点就要起床,但早餐、晚餐我们能坐在一块儿吃了”。梁小姐说,是深中通道让他们告别了两地分居生活。

双城奋斗、一地栖居,梁小姐与爱人的故事也成为“超级工程”背后深中同城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双城族”群体也在快速增加。据中山城建集团下属中山公交集团统计,深中跨市公交专线日均客流量达7400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7000人次。

深中跨市公交。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人们开始享受双城新生活的同时,物流企业也嗅到新的商机。

“比如我们的同城跑腿业务,以前基本活动在中山本地范围,现在深圳乃至周边城市的客户都明显多起来了。”中山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顺丰”)的财务总监许春丽介绍,深中通道的开通为快递行业带来了诸多利好,“收寄业务类型也更加多样,比如中山的文旅手信很受欢迎,现烤的乳鸽、现做的各类饼点也都能趁着热乎新鲜快速地送到客户手上。”

依托深中通道,中山在珠江口西岸的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中山顺丰目前是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六城业务总部。许春丽介绍,“深中通道开通后,不少临近城市的合作企业经重新谋划,将仓储基地、生产基地陆续转移到中山,我们也快速对仓储流程、资源配置及时调优,在实现创收的同时也起到了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时效和客户体验。”

对国际物流行业来说,借助深中通道,珠江口西岸的货物可以与广深沿江高速和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相连,货物转运路径更短、速度更快,运输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大幅压缩,物流效率得到提升。

DHL快递中国区深圳口岸总监杨梅介绍,原本中山、珠海国际空运快件需大量通过广州白云机场和港珠澳大桥运至香港上载;深中通道通车后,这些快件在进行转运时,可选择广深港三个方向的组合路径,物流灵活度显著提升,可实现航空仓位动态互补,实现更加稳定的运力保障,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物流时效的要求。

交通互联:掀起交通大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

在深中通道激活巨大流量的同时,一场“海陆空铁”交通建设也在“黄金内湾”拉开大幕。

三月末,深圳机场三跑道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首次与公众见面。三跑道项目,是国家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工程,位于深圳机场二跑道和沿江高速之间,长3600米,宽45米,飞行区按照最高等级4F级建设,可满足各类大型飞机起降。

今年内,深圳机场三跑道将正式建成。未来,深圳机场将通过深南中城际、深中通道与中山翠亨直连,双城“空港-轨道-跨海通道”立体交通网络呼之欲出。持续“成长”的还有妈湾港——这个曾经的散货码头,正转型为智能集装箱枢纽,通过5G无人集卡与深中通道物流专线无缝对接。

珠江口对岸的中山翠亨新区,南中城际香山站工地塔吊林立。这座开发中的TOD综合体,未来将晋升为广深中珠四市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轨道交通网的交会点。更进一步,横琴、南沙、前海三大国家级平台也将在此交汇形成“黄金内湾”“三极一点”格局。

为突破单一通道的“流量天花板”,深中两地以“海陆空铁”立体化交通网络为锚点,推动更多“深中通道”浮出水面。从海上的组合港、空中的直联航线,到加速接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深中之间正以“跨市无感”的多维交通工程群重塑大湾区时空。

2024年,中山市完成“组合港”货运量6.09万标箱,同比增长103%,实现业务量同比翻一番目标。目前,中山已累计开通12条“组合港”航线,覆盖了近八成的驳船航线,“两港如一港”的高效通关格局基本形成,出口货柜平均提速3-4天,每标箱物流成本平均节约50元-75元,有力地推动了惠企降负和促外贸稳增长。

中山港货运码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伴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壮大,更立体的交通运输格局也在伶仃洋上展开。

2024年4月12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在中山启动,货运无人机在深圳蛇口和中山小榄之间完成首飞,构建起了一条“空中深中通道”。“即时响应+无人机运输+上门送达”的低空物流运输模式,走进了深中同城应用场景。

为抢抓低空经济的风口,2024年7月,中山出台了《中山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聚焦基础设施完善、场景应用丰富、产业能级跃升等目标,向低空产业新赛道大步迈进。

轨道网络的“缝合”同样如火如荼。截至目前,中山推动南中城际12个工点动工建设、9台次盾构始发。此外,深江铁路4个标段、4个节点工程的建设,以及深南中城际、中山市域铁路S1线(佛山11号线南延线)的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中山全市在建和谋划的铁路里程超170公里,实现历史性突破。

“海陆空铁”齐头并进,迈向“湾区之心”。深圳、中山正在加快谋划多维交通网络建设,主动担当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一体化融合的先行兵,探路湾区交通新时空。

中山崛起:“湾区之心”成投资“顶流”

深中通道通车不到一年,中山的大交通版图上已烙下深刻的枢纽印记。凭借深中通道日均近10万车流的澎湃动能,中山一跃成为大湾区交通格局中的“顶流”。

2024年,中山市GDP增速达3.7%,规上工业同比增长5.4%。在广东21个地市中,中山GDP位列全省第8,在2023年全省排位的基础上继续跃进。交通枢纽带来的“区位溢价”,开始实打实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10月,由中山投控集团下属中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创投”)投资引进,总投资超10亿元的晶存科技存储芯片制造基地,在中山市半导体产业园实现投产,其一期项目规划年产能可达5000万颗闪存芯片,将有效解决企业产能瓶颈,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中山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紧接着的11月,中山创投又完成与深圳新声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新声半导体”)的签约。作为一家拥有自主IP的全系列声学滤波器和射频前端模组的设计与销售企业,新声半导体拟在中山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这是深中通道推动“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模式高效落地的生动例证。

“技术沟通、客户拜访、物流交付的时效大幅提升,中山生产基地完全融入湾区一小时通勤圈。”对于中山基地的顺利投产,晶存科技董事长文建伟倍感振奋。

类似的案例,在半导体芯片、光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尤为集中。伴随着深中跨市交通建设的推进,双城通勤时间成本持续压缩,深中产业链重组引发的“链式反应”,在中山的两大“王牌”平台——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尤为显著。

2025年4月初,深圳市永泰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泰光电”)在火炬高新区投资的激光雷达模组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成功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作为创新型标杆的光学光电项目,永泰光电项目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万亿级新兴赛道,整合该企业全国5大研发中心的技术资源,重点突破激光雷达高精度感知、微型化封装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步布局智能家居环境感知系统,抢占人机交互技术制高点。

近一年来,翠亨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入驻、新签约、新考察”的特点。其中,中山生命科学园、翠城系列园区、中兴、江波龙、新益昌等一批已建成的园区和项目,形成了吸引有效投资的“强磁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

以中山生命科学园为例,其独特的科研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争相入驻,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翠亨新区大健康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目前,该园区已签约引进项目超过30个,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深圳。

中山生命科学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深中通道的开通,填补了虎门大桥与港珠澳大桥之间约60公里海域无跨江通道的“空白”。伴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数据流的加快流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各类产业要素正向深中双城之间集聚,进而辐射大湾区。

中山向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大步迈进,大湾区内部交通格局重心将更趋平衡,过去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发展形势,也正迎来新的转变。

笔者手记

交通破界需从“物理连接”向“化学融合”跃变

站在深中通道中山侧的马鞍岛观景台,密集的车流从头顶的钢箱梁桥面呼啸而过。夜色中,车灯连成一条流动的金线,直抵对岸璀璨楼群。

这座耗费7年多建成的超级工程,不仅压缩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通勤时间,更重塑了人们对大湾区的空间认知——当深圳的人才、资金、技术、货物通过这条“黄金传送门”加快涌入中山,当中山的制造能力反向赋能深圳创新体系,两座城市正在完成从“物理连接”到“化学融合”的跃变。

笔者在深中跨市公交枢纽遇到的智能穿戴设备工程师赵铭,在与他的交流中感受到,深中通道带来的最深刻变革,或许不仅仅在于缩短了24公里的交通距离,更在于打破了双城居民心理上的“时区界限”。

每周一早上,赵铭搭乘7点30分的跨市公交,经深中通道抵达位于深圳西丽的办公室;每周三中午,他又带着最新设计图纸返回中山的生产线。“以前觉得跨江就是两个世界,现在感觉就像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部门办公。”

赵明的感受变化说明:当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半小时,珠江口两岸的“心理时区”已经实现同步。

这种同步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地理形态。在中山翠亨新区,深中经济合作区共建共享的机制正在逐渐做实,加强与深圳产业对接、资源共享,探索布局产业链招商、科创平台、股权投资基金等项目,加快落地“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模式在翠亨新区落地。

流量的狂欢背后,中山需要更多思考和行动。

2025年中山市两会期间,一位企业家代表的发言令人深思:“交通带来的人流、物流,不会自动变成发展动能。如果商业配套、公共服务跟不上,枢纽可能只是‘流量的通道’。”此言不虚。如果深圳游客总是在品尝完石岐乳鸽之后就匆匆离去,中山必须意识到:城市的竞争力,既在“大动脉”的畅通,更在“毛细血管”的渗透。

双城交通破界之后,发展要素“跨江”已成日常,中山更需加快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破旧立新。

撰文:伍杰 陈少宏

摄影:叶志文

【作者】 伍杰;叶志文;陈少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